兰州市城关区:全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,护航高考
兰州市城关区:全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,护航高考
兰州市城关区:全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,护航高考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
——甘肃省生态环境系统推进美丽(měilì)甘肃建设交出亮眼答卷
甘南州玛曲县(mǎqūxiàn)天下黄河第一弯风景。
首航节能敦煌(dūnhuáng)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。 吴丰泉
黄河干流出境(chūjìng)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,提前2年完成消除劣V类水体(shuǐtǐ)目标任务;
祁连山生态保护(bǎohù)实现常态长效监管;
高水平生态(shēngtài)环境保护助力我省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三;
回望(huíwàng)2024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建设美丽甘肃为牵引,以推动(tuīdòng)绿色转型(zhuǎnxíng)发展为导向,以解决突出(tūchū)环境问题为重点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步入2025年,我省部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“九大行动”,聚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、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(fángkòng)等方面(fāngmiàn)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。印发《甘肃省(gānsùshěng)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行动方案》,以筑牢“四屏一廊(yīláng)”生态安全格局为核心,系统谋划生态保护与修复、环境质量提升等九大行动,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描绘出(miáohuìchū)更为清晰的路径。
一个天更(gèng)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的美丽甘肃跃然而出,一幅绿色(lǜsè)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。
近年来,我省始终把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,推动全省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(yínshān)”理念深入人心,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,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常态长效监管(jiānguǎn),黄河之滨愈发壮美(zhuàngměi),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(gèngjiā)牢固。
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(tíchū),完善(wánshàn)大保护大治理格局,坚决(jiānjué)筑牢国家(guójiā)西部生态安全屏障。4月,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》,提出7个专项行动、27项具体工作任务,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。
目前,我省相关工作已取得阶段性(jiēduànxìng)成效:生态(shēngtài)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领域制度体系不断健全;祁连山、秦岭等重点区域保护监管持续加强;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;山水(shānshuǐ)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;污染防治攻坚战(gōngjiānzhàn)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;绿色低碳转型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;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;生态环境治理(huánjìngzhìlǐ)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。
蓝天保卫战成效斐然。争取中央(zhōngyāng)资金14.04亿元,实施钢铁、水泥(shuǐní)行业超低(chāodī)排放改造项目20个,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4台,完成兰州、金昌、武威、临夏4地散煤治理(zhìlǐ)13.8万户、累计35.7万户。强化黑烟车监管,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4.2万余辆。出台《甘肃省噪声污染防治(fángzhì)若干规定》,建成覆盖全省(quánshěng)的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,在兰州等3市(shì)开展宁静小区试点,建立省级典型噪声投诉(tóusù)案件督办机制,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(guǎnlǐ),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。嘉峪关市PM2.5浓度为18微克/立方米,连续3年下降,保持全省最低。临夏州PM2.5浓度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。酒泉市(jiǔquánshì)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效果明显。
碧水清流持续巩固。争取(zhēngqǔ)中央资金10.16亿元,实施(shíshī)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、水质提升与(yǔ)水量保障(bǎozhàng)再生水利用工程等水污染(shuǐwūrǎn)防治项目77个。新划定1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,水质达标率达100%。18个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达到“长治久清”。陇南市持续强化监管监测,各类水质达标率均(jūn)为100%。定西市着力改善散渡河水质成效显著。
土壤污染(tǔrǎngwūrǎn)防治取得积极进展。争取(zhēngqǔ)中央资金2.04亿元,实施(shíshī)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及(jí)历史遗留废渣整治项目10个(gè),地下水环境状况(zhuàngkuàng)调查评估、风险管控项目13个,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.15%。完成1034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。累计完成515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,清单内85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,生活污水(wūshuǐ)治理(管控)率达31.21%。
净土守护纵深推进。国家西北区域特殊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落地甘肃。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建成(jiànchéng)投运(tóuyùn),对全省1.9万家涉废企业实现全过程数智化监管。兰州(lánzhōu)、金昌、天水和兰州新区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加快推进,建成项目116个、绿色工厂129间、绿色矿山13座、“无废细胞”606个。在全国率先(shuàixiān)开展(kāizhǎn)“无废集团”创建。发布(fābù)《甘肃省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》。
黄河(huánghé)战略落地见效。入河排污口的排查与整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,共完成5607个(gè)排污口的整治,完成率高达(gāodá)98.27%,超额完成国家年度目标。沿黄9个市州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。完成156个历史遗留矿山重点图斑详查。与四川、宁夏、青海签订横向生态补偿(bǔcháng)协议,并在全省12个市州的24个县区(xiànqū)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,省级补偿资金达到(dádào)1亿元,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。黄河流域甘肃段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.56%,黄河干流出境断面(duànmiàn)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标准,黄河临夏段入选全国美丽(měilì)河湖典型案例。
祁连山(qíliánshān)生态环境保护(bǎohù)实现新突破。印发《甘肃(gānsù)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》,推进实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观测(监测)管理“一张网”、调度(diàodù)指挥(zhǐhuī)“一块屏”、监督评估(pínggū)“一平台”、联动执法“一体系”常态长效保护。祁连山地区的5市11县连续3年在考核中表现优异。评估显示,祁连山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区域占比增加了37.5%,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呈现良好态势。
自然生态保护(bǎohù)持续加强。印发《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(qū)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》,完善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。持续开展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,1845个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.62%,实现数量与面积“双下降”。开展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成效(chéngxiào)评估(pínggū),在3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29个成效评估优良。甘南州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,高原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更加牢固。
环评审批服务持续优化。印发《关于加强(jiāqiáng)生态环境(huánjìng)分区管控(guǎnkòng)的实施意见》,对全省952个(gè)管控单元实行“一单元一策略”环境准入,从(cóng)源头优化产业布局。为兰洽会的1301个签约项目、218个产业转移项目以及10358个企业(qǐyè)用户提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符合性核查服务,使得环评效率提升35%。进一步强化(qiánghuà)跟踪服务保障,全省范围内审批2127个环评项目,确保240个省列重大项目顺利开工。同时,推动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、华亭矿区(kuàngqū)总体规划和平山湖一号煤矿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顺利获得批准。
绿色环保(huánbǎo)产业发展迅速。推动5个EOD项目纳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(zhīchí)项目库,我省入库项目总数达到11个,总投资221.8亿元(yìyuán)。加大绿色环保(含绿色矿山)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招商引资(zhāoshāngyǐnzī)力度,到位资金54.4亿元,完成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。争取2025年提前下达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16.19亿元。
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显著。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(lǚyuē)周期发电行业22家企业配额分配和履约清缴(qīngjiǎo),清缴配额0.94亿吨,交易配额268.03万吨、交易额2.31亿元。推动造林碳汇、并网(bìngwǎng)光热发电5个CCER项目进入减排量核证阶段。指导白银(báiyín)、酒泉2市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甘肃民乐工业园区成功申报国家(guójiā)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,白银市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(jiànshè)试点。巩固拓展(tuòzhǎn)兰州市(lánzhōushì)气候投融资试点,推介17个项目获得气候投融资授信125亿元、贷款58.16亿元。兰州新区创新推出“丝路(sīlù)碳票”融资工具。
站在新的(de)历史起点,我省(wǒshěng)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,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,让(ràng)陇原大地的绿水青山(lǜshuǐqīngshān)真正转化为富民强省的金山银山,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,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
——甘肃省生态环境系统推进美丽(měilì)甘肃建设交出亮眼答卷
甘南州玛曲县(mǎqūxiàn)天下黄河第一弯风景。
首航节能敦煌(dūnhuáng)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。 吴丰泉
黄河干流出境(chūjìng)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,提前2年完成消除劣V类水体(shuǐtǐ)目标任务;
祁连山生态保护(bǎohù)实现常态长效监管;
高水平生态(shēngtài)环境保护助力我省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三;
回望(huíwàng)2024年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建设美丽甘肃为牵引,以推动(tuīdòng)绿色转型(zhuǎnxíng)发展为导向,以解决突出(tūchū)环境问题为重点,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步入2025年,我省部署开展生态环境保护“九大行动”,聚焦空气质量持续改善、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、土壤污染源头防控(fángkòng)等方面(fāngmiàn)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。印发《甘肃省(gānsùshěng)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行动方案》,以筑牢“四屏一廊(yīláng)”生态安全格局为核心,系统谋划生态保护与修复、环境质量提升等九大行动,为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描绘出(miáohuìchū)更为清晰的路径。
一个天更(gèng)蓝、山更绿、水更清的美丽甘肃跃然而出,一幅绿色(lǜsè)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。
近年来,我省始终把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,推动全省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(yínshān)”理念深入人心,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,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常态长效监管(jiānguǎn),黄河之滨愈发壮美(zhuàngměi),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(gèngjiā)牢固。
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(tíchū),完善(wánshàn)大保护大治理格局,坚决(jiānjué)筑牢国家(guójiā)西部生态安全屏障。4月,省政府办公厅印发《甘肃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行动方案》,提出7个专项行动、27项具体工作任务,进一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。
目前,我省相关工作已取得阶段性(jiēduànxìng)成效:生态(shēngtài)环境(shēngtàihuánjìng)领域制度体系不断健全;祁连山、秦岭等重点区域保护监管持续加强;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;山水(shānshuǐ)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;污染防治攻坚战(gōngjiānzhàn)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;绿色低碳转型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;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;生态环境治理(huánjìngzhìlǐ)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。
蓝天保卫战成效斐然。争取中央(zhōngyāng)资金14.04亿元,实施钢铁、水泥(shuǐní)行业超低(chāodī)排放改造项目20个,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4台,完成兰州、金昌、武威、临夏4地散煤治理(zhìlǐ)13.8万户、累计35.7万户。强化黑烟车监管,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4.2万余辆。出台《甘肃省噪声污染防治(fángzhì)若干规定》,建成覆盖全省(quánshěng)的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,在兰州等3市(shì)开展宁静小区试点,建立省级典型噪声投诉(tóusù)案件督办机制,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(guǎnlǐ),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。嘉峪关市PM2.5浓度为18微克/立方米,连续3年下降,保持全省最低。临夏州PM2.5浓度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。酒泉市(jiǔquánshì)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效果明显。
碧水清流持续巩固。争取(zhēngqǔ)中央资金10.16亿元,实施(shíshī)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、水质提升与(yǔ)水量保障(bǎozhàng)再生水利用工程等水污染(shuǐwūrǎn)防治项目77个。新划定1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,水质达标率达100%。18个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达到“长治久清”。陇南市持续强化监管监测,各类水质达标率均(jūn)为100%。定西市着力改善散渡河水质成效显著。
土壤污染(tǔrǎngwūrǎn)防治取得积极进展。争取(zhēngqǔ)中央资金2.04亿元,实施(shíshī)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及(jí)历史遗留废渣整治项目10个(gè),地下水环境状况(zhuàngkuàng)调查评估、风险管控项目13个,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.15%。完成1034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。累计完成515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,清单内85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,生活污水(wūshuǐ)治理(管控)率达31.21%。
净土守护纵深推进。国家西北区域特殊危险废物处置中心项目落地甘肃。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建成(jiànchéng)投运(tóuyùn),对全省1.9万家涉废企业实现全过程数智化监管。兰州(lánzhōu)、金昌、天水和兰州新区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加快推进,建成项目116个、绿色工厂129间、绿色矿山13座、“无废细胞”606个。在全国率先(shuàixiān)开展(kāizhǎn)“无废集团”创建。发布(fābù)《甘肃省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》。
黄河(huánghé)战略落地见效。入河排污口的排查与整治工作取得显著进展,共完成5607个(gè)排污口的整治,完成率高达(gāodá)98.27%,超额完成国家年度目标。沿黄9个市州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。完成156个历史遗留矿山重点图斑详查。与四川、宁夏、青海签订横向生态补偿(bǔcháng)协议,并在全省12个市州的24个县区(xiànqū)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,省级补偿资金达到(dádào)1亿元,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。黄河流域甘肃段的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.56%,黄河干流出境断面(duànmiàn)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标准,黄河临夏段入选全国美丽(měilì)河湖典型案例。
祁连山(qíliánshān)生态环境保护(bǎohù)实现新突破。印发《甘肃(gānsù)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工作机制》,推进实现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观测(监测)管理“一张网”、调度(diàodù)指挥(zhǐhuī)“一块屏”、监督评估(pínggū)“一平台”、联动执法“一体系”常态长效保护。祁连山地区的5市11县连续3年在考核中表现优异。评估显示,祁连山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的区域占比增加了37.5%,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呈现良好态势。
自然生态保护(bǎohù)持续加强。印发《关于加强甘肃秦岭地区(qū)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》,完善秦岭地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。持续开展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,1845个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9.62%,实现数量与面积“双下降”。开展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成效(chéngxiào)评估(pínggū),在3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29个成效评估优良。甘南州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建设,高原生态安全屏障(píngzhàng)更加牢固。
环评审批服务持续优化。印发《关于加强(jiāqiáng)生态环境(huánjìng)分区管控(guǎnkòng)的实施意见》,对全省952个(gè)管控单元实行“一单元一策略”环境准入,从(cóng)源头优化产业布局。为兰洽会的1301个签约项目、218个产业转移项目以及10358个企业(qǐyè)用户提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符合性核查服务,使得环评效率提升35%。进一步强化(qiánghuà)跟踪服务保障,全省范围内审批2127个环评项目,确保240个省列重大项目顺利开工。同时,推动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、华亭矿区(kuàngqū)总体规划和平山湖一号煤矿建设项目的环评工作顺利获得批准。
绿色环保(huánbǎo)产业发展迅速。推动5个EOD项目纳入国家生态环保金融支持(zhīchí)项目库,我省入库项目总数达到11个,总投资221.8亿元(yìyuán)。加大绿色环保(含绿色矿山)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招商引资(zhāoshāngyǐnzī)力度,到位资金54.4亿元,完成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。争取2025年提前下达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16.19亿元。
应对气候变化成效显著。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个履约(lǚyuē)周期发电行业22家企业配额分配和履约清缴(qīngjiǎo),清缴配额0.94亿吨,交易配额268.03万吨、交易额2.31亿元。推动造林碳汇、并网(bìngwǎng)光热发电5个CCER项目进入减排量核证阶段。指导白银(báiyín)、酒泉2市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、甘肃民乐工业园区成功申报国家(guójiā)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,白银市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(jiànshè)试点。巩固拓展(tuòzhǎn)兰州市(lánzhōushì)气候投融资试点,推介17个项目获得气候投融资授信125亿元、贷款58.16亿元。兰州新区创新推出“丝路(sīlù)碳票”融资工具。
站在新的(de)历史起点,我省(wǒshěng)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持续改善,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,让(ràng)陇原大地的绿水青山(lǜshuǐqīngshān)真正转化为富民强省的金山银山,书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,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